作為“牛股集中營”,電子行業在國產替代與自主研發雙重加碼之下,將迎來哪些確定性機會?芯片短缺的問題何時改善?“元宇宙”又將會如何改變與發展AR和VR的應用場景?“雙碳”落地催化能源替代轉型,哪些賽道將脫穎而出?綠電優選——風、光裝機有望迎來大躍升?當下是否仍是新能源車配置時點?中國基金報獨家打造高端訪談類節目《對話》,本期節目主題:“投資策略搶先知”,行業專家為您把脈資本市場變化趨勢。
12月16日19:00,中國基金報精心打造的《對話·投資策略搶先知》第六期上線播出。本期我們邀請到招商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鄢凡與到招商證券電力設備及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游家訓兩位業內知名首席分析師,為專業投資人和普通投資者奉上年度研究思考和投資判斷。
直播金句
電子行業有兩大成長的主軸,分別是技術創新和產業轉移。我們在進行標的的成長性評估的時候,主要參考這兩個方面。第一個維度就是它自身的技術能力在這個行業是否領先。第二是從產業轉移與進口替代的角度來看,我們會關注企業的管理能力與成本優勢。此外,從份額提升的角度去考察,電子行業整個制造部分自動化能力也非常重要。(鄢凡)
在未來5~10年,智能汽車的賽道應該是會非常熱鬧,我們認為整個供應鏈也有比較大的重構。過去幾年TR1、TR2的絕對固化格局,導致行業更新換代的速度比較慢。不排除在未來,智能汽車行業有可能會像當年的智能手機行業的變革一樣,發生供應鏈方面的大重構,而大的變化里面就會衍生電子行業非常大的投資機會。(鄢凡)
未來,我們需要細致到各個條塊、各個方向里面去選股。其中儲能是彈性最大的,只不過它個股不純,最后仍要回到企業層面去選擇。而電動車行業是否有大的機會,要看需求的態勢如何。從選擇方向上來說,除了鋰電池,正負極的核心公司都有部分推薦。另外,技術迭代的滲透率可能是明年能拿到超額收益的重要方向。(游家訓)
鋰電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和構成的方向,并不只是與電動汽車節緊密相關,未來它的使用場景和新需求有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從投資的角度看,鋰電行業不像是一個“30歲的成熟人士”,更像是“15歲的少年”。(游家訓)
文字實錄
主持人:對話投資大咖,把握市場脈動。歡迎來到中國基金報獨家打造的高端訪談類節目《對話》現場,我是主持人文景。
本期我們將邀請招商證券研發中心董事總經理,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鄢凡,他將為我們解讀電子行業熱點和產業發展趨勢,詳解明年投資策略。
同時也感謝招商證券對本期對話節目的大力支持。招商證券是具有百年歷史的招商局集團旗下的證券公司,傳承招商局集團長期積淀的創新精神,市場化管理理念,國際化運營模式以及穩健經營的風格。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內擁有證券市場業務全牌照的一流券商。
讓我們有請招商證券研發中心董事總經理,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鄢凡,為大家說說從今年到明年電子行業的變化趨勢和投資邏輯,鄢凡總您好,很高興您能來到我們節目。
鄢凡:大家好,我是招商證券的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鄢凡,非常榮幸能夠來到這個直播間和中國基金報的各位粉絲們一起交流。
主持人:好的,鄢凡總,我們看到電子其實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這樣一個行業,從手機到智能家電再到AR和VR,它的覆蓋面是相當廣的,上下游的產業鏈也是非常的長。作為這樣一個典型的制造行業,您覺得電子行業到底包含著哪些細分方向?和其它的大消費行業相比,電子行業有哪些特點?請鄢凡總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鄢凡:好的,其實我們定義電子行業的范疇,就包含現在大家平常用到的各種3C的產品,包括手機、電腦、電視,或者說通訊行業的一些基站、服務器,包括汽車、電子、軍工等等。這些下游應用的電子產業鏈其實都是屬于我們研究的范疇,比如基礎的電子材料,基礎的元器件、芯片以及電路板。
我們把這些小的器件貼裝在電路板上面,再結合一些零組件,比如我們平??吹降臄z像頭屏幕、手機機殼等等,通過一些組裝公司組裝之后交給下游的客戶,從最上游到最下游的終端客戶都屬于我們的研究范疇。還有一些電子供應的公司,他們可以去提供一些材料、設備,或者一些電子供應鏈需要用到的基礎的設施服務,這些也都包含在電子行業的范疇。
電子行業和大消費行業之間會有一些共性,例如我們前面講到的3C的產品,像手機、電腦、電視這些是消費者經常買到的,我們將其定義為消費電子。但是這個行業和食品飲料等很多這類必選的消費品之間會有些差異,差異的點在于電子行業的技術更新是特別快的,設備的迭代也很快。它通常是通過一些創新,或者通過供給來創造需求,而不是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被動地影響行業的需求。
可以看到,過去一二十年里,我們并沒有手機、電腦或者一些智能可穿戴設備。而正是當這些產品發明發出來,解決了消費者的一些痛點之后,才推動了這些產品的購買。這是第一個顯著差異——創新的節奏不一樣。
另外,對于整個中國的電子產業鏈投資來說的話,很多企業屬于終端產品上游的供應鏈,所以整體來看,它更多是to B的生意。很多公司處在一個很大的產業鏈里,所以我們會去更多地去研究它們之間的一些鉤稽關系,包括它們的生產管理,它們的良效率等等這些產品的特性。
主持人:我們看到不少投資者會給電子行業貼上“牛股集中營”這樣一個標簽,您覺得從全球的宏觀視角,再結合國內的整個發展情況,目前我國電子行業發展處于哪個階段?和海外的成熟市場相比,我們之間得差距有多大?接下來是否仍會迎來這樣一個牛股輩出的時代?
鄢凡:前面提到電子行業是一個持續創新的行業,所以只要技術還在創新和迭代,這個行業就會不斷地去衍生一些供應變化和投資機會。過去這些年里,行業中的創新產品各版本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最早的桌面互聯網,再到18 年19年的移動互聯網,以及我們現在所強調的物聯網,這都是電子行業大的基礎設施的變化和大的終端產品的變化所引發的行業滲透帶來的投資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一段時間,還是會有很多創新的產品帶動新的投資機會。
當前的中國電子產業,其中很大的投資機會是來自于產業轉移和進口替代。2008年、2009年我剛入行時,有很多基金經理或者投資者都還不太熟悉電子板塊得股票。因為在那個階段,中國很多的電子公司仍專注于哪些相對人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產業。
而后在2009年至2018年、2019年間,隨著智能手機等產品的不斷迭代,中國的整個產業鏈開始去承接從中國臺灣地區轉移過來的一些產業。在此期間,中國誕生了很大一批圍繞手機產業鏈興起的公司。包括蘋果也在將很多供應鏈的選擇轉移到大陸。隨后,華為、小米、OPPO、ViVo這些廠商的崛起,也帶動了中國的工業的發展。
這是過去我們定義電子行業的一個黃金10年,也即消費電子黃金10年。其實從14、15年,中國半導體產業戰略綱領出來之后,整個國家就對這些芯片相關的更高端產業給予了一定得支持力度。所以對于一些相關產業,從過去幾年到未來得5~10年里,產業轉移也會是一個很重要的成長的方向。
主持人:可以看到在整個電子行業中不乏一些科技公司,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去談科技屬性,往往需要觀察一家公司的成長性。鄢凡總如何看待電子行業的成長性,會從哪些維度進行公司成長性方面得評估?鄢凡總。
鄢凡:剛剛提到的電子行業有兩大成長的主軸,分別是技術創新和產業轉移。我們在進行標的的成長性評估的時候,也會著重參考這兩個方面。
第一個維度就是它自身的技術能力在這個行業是否領先。哪怕是在細分的領域,它有沒有跟隨這個行業得主要終端的廠商去參與最領先產品的技術創新,有沒有一些合同的研發,這些是我們考量企業創新能力的一個維度。
第二個從產業轉移與進口替代的角度來看,我們會關注企業的管理能力與成本優勢。因為這么多年來,中國廠商之所以能夠承接全球的產業轉移,一是因為中國的公司,反應速度比較快,企業管理團隊有企業家精神,包括團隊非常吃苦耐勞;二是過去10年以來,工程師的紅利也會比較明顯。第二個維度就是從管理、費用和成本的角度去比較是否具備相對優勢。
此外,對電子行業來說,它的整個制造部分自動化能力也非常重要。如果能夠推進更好的自動化,如果能夠把生產工藝流程優化,去獲得相對于海外公司或者是國內同行的成長競爭優勢,我們也會認為它有不錯的成長性。這是從份額提升的角度去考察。
主持人:我們看到國家已經將電子行業作為一個戰略性的發展產業,出臺了許多的支持性政策。比如說十四五規劃將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作為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在這個背景下,您認為未來將有哪些行業會加大國產替代和自主研發的力度?哪些細分行業將迎來一個確定性的機會?
鄢凡:在過去幾年,尤其是華為事件之后,整個國家包括企業都對自主可控和進口替代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從這個角度來看,一些被卡脖子的領域,它們被賦予一些進口替代的使命,也被給予更大的支持。
其中,可以看到有一些偏成熟的產業鏈,例如半導體板塊不同環節的進口替代周期也不一樣。再比如中國在封裝行業具備一些成熟經驗和一定的成本優勢,它的技術復雜度相對沒那么高,所以它比較早地被轉移到了國內。
在IC設計行業,近幾年有相當多的人才開始進入中國,再加上很多偏下游的終端的公司開始去做一些支持,所以在不少IC涉及的細分領域,已經可以看到的一些優質公司的導入。這幾年間還有一些更偏高精尖的領域也開始陸陸續續發生產業轉移。在這些領域,中國的滲透率還沒那么高,比如設備行業和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材料,還有更基礎的比如EDA、IP、FPJ,甚至包括一些核心領域比如CPU、GPU、DPU等等,都是未來中國急需去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一些重要領域。
此外還有很多方向,例如模擬芯片等,種類繁多而且偏高端的一些領域也是非常具備進口替代需要的。包括中國的芯片的制造領域,因為中國的先進制程相對國外還是有一些落后,所以這個方向也非常重要。其實除芯片之外,可以看到一些基礎的元器件相較海外的先進水平還是有一定差距,我們認為這些方向也會有一些投資機會。
主持人:好的,鄢凡總,可以看到這兩年其實芯片短缺問題一直困擾著不少的車企和手機廠商,您怎么看待這些問題?在目前的市場格局下,有哪些類型的公司可能會從中受益?未來芯片短缺的問題是不是會有所改善?
鄢凡:這兩年的芯片短缺問題我們認為主要和這幾個因素有關系。一是18、19年以來,整個電子行業在5G基礎設施升級的背景下有了需求的上升。另外19、20年以來,因為中美貿易的摩擦包括華為事件,都導致整個供應鏈對于一些關鍵芯片的庫存準備會比以前更加充分。
尤其是到了2020年的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因素,整個行業的缺貨現象會更加明顯,包括整個行業產能投資的資本開支計劃都逐漸遞延。因此,行業需求上升加之庫存儲備的需要,再加上行業產能擴張的延后,就加劇了這兩年行業供需的平衡,造成了芯片行業的供需失衡。所以我們看到,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整個芯片的各個環節,尤其是供給特別受限的行業板塊出現特別緊缺和大幅漲價的現象。
但這個現象最近隨著一些主要下游的需求弱化,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對于一些高景氣的下游行業,還是會存在緊張的局面。我們認為,隨著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陸陸續續擴張的產能開始投放到市場,明年下半年到后年,整個行業從周期角度來看,會開始出現供求的再平衡。這是我們對于芯片供需節奏的看法。
至于另外一方面哪些公司會受益,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以來,中國的供應鏈在這一輪產業轉移中是受益的,因為中國的疫情防控是做的比較好的。所以從去年的四五月份,當疫情在海外開始蔓延的時候,有很多需求訂單轉移到了中國。在此過程中,尤其是一些能夠比較好得去解決生產力問題,解決工人的生產和比較好得去控制生產節奏的一些公司,它們的業績相對會有一個比較好的表現。
而到了今年,一些細分領域的價格彈性開始顯現,尤其是一些偏成熟制程的芯片領域,可能以前價格不是特別好,到今年價格漲了數倍以上,所以這些公司的今年的業績也會有一個很好的表現。
當然也有一些公司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導入到了以前很難去切入的高端市場,例如工業控制或者汽車電子這些領域。因為這些市場面臨缺芯問題,所以它們會愿意去用中國生產的,相對質地比較好的公司產品,也算是給了他們一張不錯的“門票”。其實對于很多中國的公司來說,只要它能夠拿到客戶的認證,不管是從反應速度還是從成本效率角度來說,一般是不輸于國外廠商的。因此這次芯片緊缺對中國的很多產業鏈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機會。
主持人:我們還想來了解一下,另外一個細分行業就是EDA行業。作為國內的半導體產業卡脖子的環節之一,國內的EDA行業的正是亟待破局。您能不能幫我們分析一下目前我國的EDA行業處于哪個階段?行業的拐點可能何時到來?
鄢凡:EDA應該是半導體整個設計環節,包括制造等等很多環節的一種基礎軟件工具,就相當于我們現在很多軟件行業的技術編程工具一樣,EDA是對于芯片行業的技術工具。這一市場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是被海外幾大巨頭所壟斷。尤其是前兩年華為事件背后,市場又對EDA工具自給自足、自主可控的問題產生了關注。
近兩三年以來,國內的EDA行業新初創公司是非常多的,已經發展到幾十家。到今年我們應該可以看到到明年初,國內在EDA行業幾個相對領先的企業也開始進入國內的資本市場。所以我們認為,在今年這個行業應該是屬于在開始加速的階段。因為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公司能夠導入到一些國際巨頭的細分點工具領域。
另外,中國本土一些領先的芯片公司也開始在逐步使用國內優質公司的一些工具。所以我們認為進口替代會慢慢開始加速,從一些相對點最后到的面,再到到全球層面。當然,因為這個領域需要的研發投入和積淀是非常長的,所以替代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長線替代,才能逐步實現可控的狀態。
主持人:我們也看到最近幾個月元宇宙概念大火,很多人又開始重新關注AR和VR行業,這其中有哪些點是值得關注的?元宇宙又將如何改變和發展AR和VR的應用場景?
鄢凡:我們認為其實就像傳統的TMT框架一樣,元宇宙要開始有大的發展,離不開硬件的基礎設施。首先,5G肯定是一個基礎的網絡設施,VR,AR或者是未來的MR,XR這些其實就像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一樣,這些產品就如同智能手機在移動互聯網的一個狀態,而AR與VR就相當于基礎的硬件設備在元宇宙的狀態。
經過跟蹤我們發現,去年到今年像 Facebook或者叫Meta旗下的 Quest產品的量有了很明顯的增長,而且是數倍的增長。在外面身邊也看到用這個產品的人,尤其是在北美、歐洲等地越來越多?;诨A設施的一些內容,尤其是一些游戲、影視的產品也越來越豐富,所以到了開始逐步放量的節點。
我們剛講的這是VR的產品, AR的話相對于VR潛在的空間會更大,因為它會進一步融合現實,是一個現實增強。所以在明年到后年,我們也會關注一些指標性的行業巨頭,例如蘋果在這方面的新產品會不會重新定義 AI行業技術的方向,以及是如何在未來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面,推動AR行業產品的技術滲透,這些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關注的。
主持人:最后想請鄢凡總做一個總結梳理,現在已經到了2021年的年末,展望2022年,您覺得電子板塊的投資機會有哪些?能否給出一些關鍵詞,還有哪些風險點也是值得關注的?
鄢凡:從大方向上判斷,我認為 A股電子行業投資,會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整體圍繞行業景氣周期、圍繞缺貨漲價展開的這種偏周期性的邏輯,逐漸轉向圍繞下游的細分結構性景氣賽道和更常見的技術趨勢演繹賽道,以及比較偏阿爾法角度的一些優質公司。市場行情將圍繞通過自己的管理,通過自己的創新和一些替代去尋求成長機會的邏輯展開。
從產業鏈的維度角度來看,今年上游公司的景氣業績比較好,中下游公司承受到很多成本上的壓力,所以到明年明年中下游公司隨著上游物料供應的緩解,它會迎來成本的修復,下游企業的業績同比增速也相對會更好看。
總體來看,明年還是要圍繞成長的邏輯,去選擇一些優質賽道和優質公司。這些相對結構性景氣度比較好的領域,包括智能電動汽車,電動車的智能化,肯定是電子行業的一個非常大的機會。我們已經看到有非常多的電子產業公司開始擁抱這個行業,無論是細分技術變化,還是整個大格局的演變。第二就是剛剛前面討論的,元宇宙背景下AR、VR賽道的終端,包括上游零部件的機會都是非常值得去把握。第三點其實圍繞新能源領域,因為不光是電動車,還是光伏、儲能這些領域,在滲透率持續上升的背景下,上游電子產業鏈公司其實也是有比較好的機會。
另外和可穿戴相關的,像智能手表我們也會比較看好,就像前幾年的TWS無線耳機一樣,包括一些IoT的應用,隨著近兩年整個行業無線通訊標準的開始確立之后,整個行業其實在百花齊放,有很多比較有意思的LED產品開始涌現,也帶來很多細分的機會。還有和新基建相關的領域,包括服務器疏通基站上游的一些電子公司,在經過一年多的調整之后,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應該會迎來一個修復式的增長。所以這幾個景氣賽道,我們認為需要重點去把握。
當然還有一些領域,雖然總體的需求沒有那么好,但是從結構性角度來講依然存在機會。例如手機行業,明年蘋果的走勢相對會好于安卓的走勢, PC和電視里面我們認為也可以尋找其中的一些結構性成長的邏輯。
主持人:風險方面有沒有需要我們特別關注和規避的?
鄢凡:風險可能來自于今年這個行業整體處于周期上行的階段,會有很多的公司通過今年的漲價囤貨,獲得了比較好的業績增長。但是今年下半年以來,這種價格彈性在慢慢地消除,甚至到明年還會有一些價格下跌的潛在可能性。
這就會導致今年有部分受益于價格暴漲的公司,在明年會迎來業績的調整,甚至變出現負增長。所以我們認為這種偏周期漲價類的公司需要格外去注意它們在明年的業績成長持續性。對于這類公司我們需要去挖掘它在周期背景下面的成長性邏輯,是否能夠抓住今年的機會,去切入到更高端的客戶,明年是否能夠去以量補價,或者是去做更好的進口替代。
主持人: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一下明年你對消費電子市場的展望,您最先想到的是哪幾個關鍵詞?鄢凡總。
鄢凡:我剛才講到的智能電動汽車,包括AR、VR,以及蘋果鏈以及進口替代等等。
主持人:關于電子行業的發展趨勢,中國基金報粉絲會的朋友們也有問題想要請教鄢凡總。我們從中選取了兩個問題,請鄢凡總來為我們做一下解答。
第一個問題是和智能汽車有關的問題,近來不少公司押注智能車領域成為一個市場熱議的話題,鄢凡總怎么看待這些頭部互聯網企業集體押注智能車的現象?對智能汽車長短期的發展趨勢又該如何理解?
鄢凡:其實就我的理解來說,汽車應該是未來幾年繼智能手機之后非常重要的下游應用領域。這個領域除了傳統的汽車陣營要去把握升級的趨勢之外,科技公司也看到了這樣一個跨界的需求。而且很多科技公司在這一輪汽車的升級里,它會具備自己的優勢。從油車到電車,整個結構就在簡化,原來發動機的壁壘被電池電控,被三電這種體系創新所替代。未來從電動車再到智能車的很多的升級就源于像芯片,智能駕駛,包括算法等等很多都是這方面的升級。
我們其實可以把智能汽車當成未來智能終端進一步的延伸。繼3C產品可穿戴智能家居之后,相當于人的數據和應用,以及生活場景往多了一塊屏可以進行一個延伸。
我們看到了特斯拉作為一個科技公司,在這個行業掀起的一個巨浪。未來幾年,我們應該是可以看到,除了國內的新勢力“蔚小理”其實已經在很快速的在增長之外,無論是華為還是小米,甚至未來的蘋果,都是有可能憑借它們既有的生態優勢,以及它們在硬件和軟件里很深度的研發和供應鏈的掌控,開始在陸陸續續地切入到這個市場。
所以在未來5~10年,智能汽車的賽道應該是會非常熱鬧,我們認為整個供應鏈也有比較大的重構。因為過去幾年TR1、TR2的絕對固化格局,導致行業更新換代的速度是比較慢的,反應速度比較慢,尤其在今年缺芯的背景下面,這個局面更加明顯。所以在未來一些年,這些車廠,這些主機廠應該也會更多地去和 TR1、TR2環節做更好的生態互動。
不排除在未來,這么多年智能汽車行業有可能會像當年的智能手機行業的變革一樣,發生供應鏈的非常大的重構,而大的變化里面就會衍生電子行業非常大的投資機會。
主持人: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二個問題??茖W技術不斷發展,產品也是層出不窮,接下來電子行的發展將會與哪些領域進行結合,迎來更加細分領域的創新需求?
鄢凡:其實電子行業的創新也在改變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這幾年的疫情背景下面,大家不能面對面交流之后,就開始各種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和在線會議。這些在線的交流其實都是,子行業的技術進化去改進的。
未來我們可以看到,電子所做的努力就是將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始智能化。像過去我經常講的電腦,像智能手機,電視其實都已經智能化。未來的可穿戴產品,例如像無線耳機、手表,包括一些手環,它將使得人的隨身物品智能化,是智能家居和電子行業的各種技術革新,讓人的居住場所智能化。因為大家應該會有很多朋友家里開始用智能的電燈,智能的門鎖,智能的攝像頭,智能音箱,這個聲控也是用得非常比較多,所以這是第一方面。
其次就是人出行工具的智能化,就包括像前面提到的智能汽車,甚至現在也有人會去研究智能的無人機,甚至智能飛行汽車等等這些很前沿的一些方向大家也都在研究。
我相信在未來一些年,像AR,VR包括元宇宙體系里面虛擬化的這些生活,有很多都是以電子公司提供的基礎設施來開始并展開的。所以未來幾年,電子公司或者電子行業的技術創新將會改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持人:非常感謝今天鄢凡總的精彩分享,相信通過鄢凡總的前瞻性觀點,我們對當前電子行業的發展和投資邏輯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再次感謝鄢凡總的到來。
鄢凡:好的,感謝中國基金報的邀請,也謝謝大家的收聽,謝謝。
主持人:更多精彩投資策略研判,盡在中國基金報對話節目,我們也將在中國基金報官方微信公眾號同步發布《對話》系列節目的精彩文字回復,完整節目視頻也可以進入中國基金報APP直播頻道進行觀看。
接下來我們將邀請招商證券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游家訓,他將為大家解讀電力與新能源產業發展與市場變化,詳解明年投資策略。游總您好,很高興來到我們節目。
游家訓:主持人好,中國基金報的粉絲,大家好。
主持人:2021年是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大年,今年年初,您提出:今年是電動車中游產業的業績年。此外,儲能產業也會迎來高速發展,而光伏產業里的一些主流企業的競爭力也會快速提升?,F在已到年尾,2021年新能源產業的整體發展和您的預期是否一致?有哪些核心的關鍵詞可以和我們分享?
游家訓:從年初的策略判斷來看,電動車行業的發展和變化,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如果給這個行業一個描述或者定調,從結果的反饋,是“高質量的高增長”。展望未來,由于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滲透率到了一定高度,這也預示著電動車行業進入了新的階段。
主持人:在10月末,關于雙碳有一系列重磅的政策陸續出臺,如《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當中,就明確提出了“碳達峰”的十大行動,您怎么看待這一系列的政策以及方案?在雙碳背景下,相關產業的投資機會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游家訓:雙碳政策的大方向幾乎會和所有的產業和行業產生關系,其中與能源和電力行業肯定更直接,這兩個行業也是首當其沖的方向。若根據未來的能源使用情況去做前瞻預判,電氣化的比例應該會越來越高。
另外,在電氣化的過程中需要實現清潔化,所以兩大方向應該是電氣化和清潔化。這在我們研究的電力設備新能源分屬的行業里都是直接相關的。因為風電和光伏等使用清潔能源發電的方向,再比如電動汽車中的鋰電池,都屬于清潔能源用電的表現形式。畢竟電力設備是要滿足整個電網運行的輔助產業。
如果講到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我認為,未來圍繞電氣化、能源清潔化的兩個方向的相關產業的發展態勢應該會加速。
主持人:照您所說,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會催生更多的投資機會。此前您也提出,新能源的替代是實現“碳中和”的根本。我們看都,光伏、風電儲能都是確定性很好的成長性賽道,您這一觀點的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是基于哪些因素作出的判斷的?
游家訓:我們提到的主旋律,或者說大方向是電氣化、清潔能源化兩個方向。全世界過去三年新增裝機的主力都是風電和光伏為主,占比超過60%。中國近幾年也是如此,每年新增電力裝機中60%是使用清潔能源的。目前,清潔能源成為新增裝機的主力,目前全球包括我國都實現了。
接下來要深入發展,就涉及到存量,即清潔能源的發電量占比要有較大提升。
中國在2020年,風電和光伏的裝機量占比超過24%,發電量占比超過9%,之后會到12%,這就是風電和光伏發電在下一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和職能。
儲能行業,即傳統的電力系統,因為電力不能批量存儲,所以需要通過通過復雜的電網調度系統來實現損失平衡。隨著光伏、風電的裝機比例提升,若未來達到40%~50%,電力的損失平衡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是行業內的共識。做好電力系統的儲能工作,是解決未來新能源發電成為主力的必要前提。否則風電和光伏并網之后,電網的損失平衡是無法維持的。
主持人:為了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光伏行業無疑是綠色電源鏈的優選之一,從存儲空間來看,光伏電源的電量貢獻占比目前還是處于低位,光伏裝機率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您認為現階段制約光伏裝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短期內這種狀況是否有可能得到改善?此外,中長期看,您認為它的前景如何?
游家訓:光伏行業,中國投資者并不陌生,因為在2008~2009年,中國的一批企業到美國開始,該行業就一直受到投資人關注,這是大家產業非常關注的一個方向。
這個產業目前的主要制約因素和過去不太一樣,補貼不是主要矛盾,因為在三年前,光伏每年的補貼池數量是制約這個行業的核心瓶頸。目前,制約光伏行業該年度表現的核心因素是細分環節的供應鏈供給不足。比如,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主要是硅料不足,去年下半年還有玻璃不足,今年年初也有其他供給問題。展望后市,畢竟光伏行業的上市公司都是大公司,而且都在A股融資,擴張的步伐比原來要快,很多供應鏈環節的問題,假以時日且不會太長,應該會有很大的緩解。
行業下一個階段受到制約的瓶頸,可能會是電網的匹配,即當地的電網能不能消納這些電力。目前中國已經有接近20個省份,新建清潔能源的裝機占比達到了50%,涉及到前文所提的電力的損失平衡能否實現。我個人認為,電力的消納會成為行業發展下一個階段的潛在制約因素。
總體說,光伏行業是前景光明的,因為其技術進步的內核,是半導體和很多相關材料的技術外溢到這個行業,推動了它不斷的進步。盡管光伏行業很多輔材、很多環節已經經過了大規模生產,實現成本下降,但是在可預見的范圍里,特別是電池片環節,可能還有較大的效率提升空間。
所以,光伏行業的度電成本,在5~10年后,理論上還有較大的下降空間。以此判斷,其經濟性會比現在更高。如果消納的問題可妥善解決,其前景也會較好。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會成為存量裝機的主力,這就是下一個階段的主要任務。
目前,清潔能源成為新增裝機主流,長期的前景是讓清潔能源成為存量電力裝機的主力,最終隨著電力在人類的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即光伏風電到最后某個階段,以其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成為人類能源供給主力),這就實現了終極前進。
主持人:除了光伏,作為綠色能源之一的風電,也是市場比較關注的行業。您的研報中也曾提到:風電市場的大機電和分散式布局以及新老計劃,將進一步奠定接下來十四五的風電裝機的基礎。您認為風電裝機大發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這一變革會對整個產業帶來哪些影響?
游家訓:與光伏不同,因為諸多原因,風電在資本市場的波動一直比較大。從2015年搶裝之后,到2020年這一次新的搶裝,風電又重新煥發了活力。
今年第三季度8、9月份,我們覺得,風電是幾乎可以做絕對收益的方向和板塊。后來的市場演變下,二級市場的股票表現也超過預期?,F在復盤去年風電的搶裝,同時看近兩年行業的招標數據,今年上半年的招標量已經接近去年全年水平。這得益于什么?在我們的報告里面有提到這個關鍵詞:大型化。隨著風機的大型化和其相關的迭代改進,風電機組的成本顯著下降。去年搶裝的時候,由于價格基數受到搶裝影響而被拉高,風機單千瓦的招標價格大部分在4000元左右,而今年年初的招標報價下降至2300~2400元,現在已經有2000多元的報標價格,中標價格2000元出頭。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風電的機組成本下降了40%~45%。
反過來說,投資者的IRR,即考慮回報率、回收周期實現了一個躍遷,這個躍遷出現的原因就是風電設備大型化及其相關的迭代優化,使風機環節的成本大幅下降,最后帶來了風電IRR和度電成本的下降。
這一變革對行業的影響顯而易見,就是讓投資者有了更強的投資意愿。剛才提到,對于風電、光伏,現在補貼不是主要問題,因為補貼金額很小,可忽略不計。對于建設清潔能源設備的業主,除了社會責任之外,他們考量的重要核心還是經濟性。經濟性大幅提升,投資者對于裝機的投資意愿,會隨之有相應的大的轉變。
主持人:聊完光伏和風電,我們來看一下儲能。您曾在報告中提及,在生態目標的推進過程中,儲能將承擔重要的任務,而短期內儲能的增量是主要是以電化學式為主,您能否給我們詳細介紹,目前電化學儲能承擔了哪些功能?潛在的發展空間如何?
游家訓:大力發展儲能的核心原因是要解決越來越多的清潔能源并網而帶來的損失平衡的問題,這就是電化學儲能要實現的功能。從2000年到現在,在全世界的儲能市場,大家總會去問:電力行業未來30年或50年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大部分人會回答:儲能。儲能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目前電力生產和調度的方式,是很重要的部分。
有關電化學儲能,從市場終端反過來理解會更容易。市場預期儲能行業獲得巨大發展已有10年以上的時間,但儲能行業真正開始進行市場化的大發展是在這兩年才出現的,即從2010年到2020年逐步加速發展,到今年才更明顯地出現在公眾視野,得益于雙碳政策,行業發展的迫切性更強。在雙碳政策之前,行業取得明顯發展是在2019年到2020年。
全世界的儲能大致分為六個各不相同的市場,國外有三個:工商業、戶用和近期的新興行業——戶外移動充電,俗稱“電小二”;國內也有三個:電網側、發電側、國內工商業。
工商業是為了就是賺取豐富價差和輔助服務的經濟回報;戶用的發展原因和背景是因為國外的光伏發電裝機較多,其光伏的戶用場景更受歡迎;“電小二”是純消費品,適用于戶外娛樂活動,其發展取代了小型柴油發電機的市場。
海外市場的發展是在過去兩年突然爆發,究其主要原因,除了補貼和政策重視,中國的制造業也做出了重大貢獻。因為這三個市場都是以化學儲能為主,在過去兩三年,磷酸鐵鋰的成本按照千瓦時算,其容量成本降低了40%左右,但循環次數提高了近一倍。其單次循環的壽命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盈虧平衡線的位置大幅下移。
國內市場發電側的發展受到了調頻的正面影響:去年有18個省份要求新并網的風電和光伏電站做一次調頻,業主選擇了成本最低的調配方式:儲能。今年5月到8月,發改委的要求更細致,10%~20%的企業優先并網,這是一個全國范圍內的意見。
電網側的市場在過去一直有,但目前投資的主要構成是抽水蓄能,因為其需要調節的單體容量更大,考慮到運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因為抽水蓄能是一個相對成熟和穩定的東西,這個市場也有電化學儲能,但主力可能還是抽水蓄能。電網和相關主管部門可能會推另一個具有很大社會價值的項目:火電的靈活性改造。其作用是:當有新能源發電站的時候,它可以降低自己的出力,讓新能源發電站來滿足風電這些行業的并網,這些也是電網企業希望做的。
中國的工商業,盡管現在只是苗頭初現,但業內人士都在等待中國的風伏價差放大,或者是等中國的輔助服務市場定價政策出臺。
復盤一下,全世界的儲能分為六個市場,海外的工商業、家用、電小二,這三個都是化學儲能,而且以鋰電池為主;中國的發電側也鋰電池為主,中國的電網側以抽水蓄能為主,同時主管部門也推動企業發展進行調控產品改造,化學儲能也是其重要構成。中國工商業的環市場未來可能會有起色,業內樂觀判斷其呼之欲出,這個市場應該也是化學儲能為主。
有關化學儲能的方向,翻開架構書,答案都能看到:第一章是鋰離子,第二章是鈉離子,后面還有釩電池及其他。電化學儲能存在的功能,細化到市場上,其滿足了這些市場需求,潛在的發展空間各不相同。有關發展方向,除了鋰離子,在容量較大的發電側,鈉離子也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方式。
主持人:我們看到,今年新能源大火,但是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鋰走遍天下”,我們也聊聊鋰電,您覺得從投資的角度出發,目前鋰電池產業主要處于哪一個發展階段?從中長期來看,鋰電池的盈利邊際,您覺得是向好還是向下?是否值得投資?
游家訓:有關鋰電池,股民朋友聯想到的更多是電動汽車,雖對,但不準確。鋰電池從80年代后期就已運用于數碼產品,比如,現在筆電、手機都使用鋰電池。但是現在提及鋰電池,大家聯想到更多的是動力,因為它是電動汽車的主要構成環節,其主要的市場端從消費數碼向動力轉移?;氐诫p碳,我個人認為,各類電池的發展場景,或者說其終極宿命或者行業演變的場景,要從更大的視角上去看,才會更加清晰。
前面提及,未來電力的趨勢是電氣化和清潔能源化。在實現用電的方式上,只有兩種:第一種是在線用電,電網是最大的人造系統。這個系統前端掛著各類的發電機組或者光伏電板、風電廠,它通過網絡連到終端的“毛細血管”,即各種家用電器。比如家庭里的電視、照明燈,通過打開開關,電器就和華東、華北或華南電網連在一起了,這就是在線用電,其主要的承載與傳輸就是通過電網。從發電端的電網到高壓電網再到配網,到達用電側,最后通過低壓電器到達終端電器上,通過這個系統連在一起,這個系統統稱為電網或者叫在線設施。
另一種是離線用電,即便攜移動設備(筆電、手機),我們將電能存在電池內,從而滿足便攜移動的需求,所以出現了離線用電的方式。即:把電力從電網上取下來,轉到某個設施里面,然后隨時隨地根據需要去使用。
離線用電的設施(即各類電池),與電網并重或者說相輔相成。鋰電池的應用場景,會隨著未來日益增長的離線用電需求而不斷增多,或許未來還有其他物質的電池出現。
電池的功能,從物理上說,它是存儲存能量的載體;從使用場景上說,它是離線用電的基礎設施。除了電動車,其他比如卡車、輪船、港口岸電、采掘行業,都是它的使用方向。
另外,在家居消費領域里,消費者體驗會更明顯。如電動摩托車從鉛酸電池更換鋰電池;如用于裝修和家居制作的電動工具,也在摒棄電線,向鋰電池化的過程演變;如家用的掃地機器人等,這些都是數碼環節用到的各種電池。未來在數碼環節,除了小型電池之外,還會出現微型鋰離子,用于滿足可穿戴設備的市場發展,盡管很小,但是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即:大電池用于動力,小電池用于消費,微型鋰離子則用于各種物聯網、可穿戴設備。
鋰電是一個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和構成的方向,并不只是與電動汽車節緊密相關,未來它的使用場景和新的需求,有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然而,落實到投資上會很復雜。企業經營、電池用量的需求和競爭壁壘,都會影響它的盈利情況,還會因為盈利增速和增長質量影響到相關企業的估值。所以講到投資的邊際,則說來話長。但行業的前景,在現有實力的把控上,相應的需求和發展非常值得期待。
之前有一種觀點說,鋰電行業經過全球三四十年的發展,已經接近成熟。但現在從投資的角度看,顯得不太準確:鋰電行業不像是一個“30歲的成熟人士”,更像是“15歲的少年”。這個行業的發展迭代、大有可為的前景以及相應的變數仍然比較多。所以,鋰電行業是否值得投資,就目前來看,我們認為起碼是值得重視和關注的。
主持人:在半年前,消費市場上,電池有陸續漲價的跡象,您認為原材料漲價的壓力會對中下游市場乃至整個產業鏈產生怎樣的影響?
游家訓:去年到今年,有關電動汽車的中上游產業,若可得出以下結論,會對你所在的機構有很大的幫助。
去年我們在研究論的階段認為,今年很多環節會出現供需失衡,尤其是上游與材料相關的資源品,因為供不應求,很多環節甚至出現了供給缺口,所以電池的漲價,幾乎成為了主流現象。其中,消費類鋰電池從今年二季度就已開始漲價。下半年,各企業因為市場和客戶結構的不同,漲價的頻次也不同。
如果涉及到對整個產業鏈的影響,首先,對制造業企業來說,漲價傳導是正常的商業現象;第二,對終端的需求而言,在目前的價格下,暫時未出現“因收到價格的敏感性而反制需求”的情況,即目前的漲價現象暫未顯著影響市場需求。因為鋰電池的大部分下游產業與消費品相關,如電動汽車、電動工具、消費數碼等消費品,從消費市場的表現來看,也沒有影響用戶的消費需求。
主持人:有關新能源車,在上游原材料價格的承壓下,我國以及歐美國家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目前的發展情況如何?對投資者來說,此時是不是合適的布局時間點?新能源車板塊的投資前景如何?
游家訓:目前這個行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不確定因素。電動汽車這個板塊最近的機會是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的,2019年歐洲吹響了政策的號角,所以2019年底的投資機會,并不完全是個基本面,我認為是對行業的一個預期。因為當時還沒有疫情,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大國都“勇敢且粗暴”地大幅提高相應補貼,補貼上限提高近50%。此后,像大眾這些大的汽車集團都更新了自己的RoadMap,之后發展電動汽車行業的大幅投入等。
2020年,我們總結為“三部曲”,期間有5~6個月的觀察窗口。2020年,電動車的股票或者說市場,除了美股比較“快準狠”,中國的電動車相關企業則是比較平和的。從年初疫情開始,這些公司經歷2019年底的那一波政策周期漲完之后,又有一波大的調整,調整到四、五月之后,“三部曲”呈現:歐洲崛起、中國恢復、中游一定出業績。到2020年九、十月份,對于“三部曲”的演變,大部分專業的投資機構都有一致認可,特別是2020年第三季度,很多企業都做出了銷量和業績。
這個演變到了今年,呈現的結果是:供應鏈緊張成為了制約電動車行業的主要因素,因為行業內的競爭遠超大家的預期。
這個預期的分歧在于,經過了2020年的大漲、連續兩年股票市場的表現和市場預期調整之后,很多深耕這個行業的投資人擔心目前的市場是否會低于預期,因為中游的主流公司估值市值,這兩年都是不斷上修的。
個人認為,如果2022年電動車中游產業還能有比較大的機會,這個機會將主要來自于對需求判斷的分歧,換言之,需求是否在目前超預期,這是最有效的分歧。
需求取決于中國、美國、歐洲這三個核心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情況,這是明年的核心分歧。如中游制造業企業很多環節的壁壘,環節的難度,主流公司目前情況,成本的價格區間等關于α的討論和研究。2019、2020、2021每年都相比前一年有長足進步,發展的進步空間在變小,但需求的進步空間還有。
我們傾向于認為,明年中國、美國、歐洲總體的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情況會比目前市場悲觀者們的想象要更強,因為在中國市場,供給創造需求的苗頭隱約出現;在美國市場,大家不看好的原因是拜登政府的政策補貼還暫未落地,但在目前,美國也已實現高度增長。因為不僅有特斯拉的新產品周期性面市,福特等其它車企的供給也已呈現。我們在去年就認為,中國和美國市場的增長是比較高的。在明年的消費市場上,電動汽車的發展,個人認為仍然是比較強勁的。
總結來說,如果有比較大的機會,那么電動汽車終端或許會有超預期的表現,中游產業的股票市場也就仍有值得一看的空間。如果落實到某個時間點,個人判斷,未來3~4個月,大致到2022年4月,是對這個分歧進行校驗或者研究的時間。2022年4月后,這個分歧很就會消失,因為3、4月份電動汽車若銷量很好,就無需過多討論了。
主持人:好的游總,其實現在已經到了年尾的收官階段了,展望后市,您認為電力設備和新能源行業有哪些值得投資的機會,值得關注的點又存在哪些風險?能否給我們做一個總結性的梳理?
游家訓:關于總結性的梳理,有關電力設備和新能源,我們將其作為一個大的行業來看,其中有6個板塊,特性各不相同。風電、光伏、電動車的中游產業、電力設備、工業自動化、還有電動車和光伏都涉及的儲能,共計6個細分環節。除去工業自動化和儲能,僅看風電、光伏、電子設備、電動車中游產業4個環節。
電動車和光伏在市場看來,它們的進攻性更強;電力設備和風電在8月之前都是關注度很低的板塊,我們在第三季度做下半年策略時認為,風電和電力設備適合做絕對收益,但現在不能做此判斷了。我個人認為,市場實對電力設備的預期過高,雖然長期看很有發展機會,但短期的演變沒有那么快。如果讓我選擇方向,我們重點研究的方向會在電動車中游和光伏這兩個環節上。
電動車中游產業是一個很大的環節,我們對其進行研究的架構及其核心也在進行修正。去年我們說的核心是“三部曲”,只要按照“三部曲”去選股,預判到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終于這個行業一定會出業績,那么買主流公司就都能掙錢。
去年底到今年初,我們的第一個框架是“中軍公司”,即核心的、有巨大的alpha差別,或者有顯著的別人難以超越的競爭優勢的alpha環節,我們稱之為“中軍公司”,同時也提到一些“后備中軍”?!爸熊姟钡臋C會會貫穿行業的始末,這些都是是主流的公司。
第二個框架是“缺口”(材料方面),簡單說就是能夠大幅度漲價的環節。比如六氟、VC、 磷酸鐵、PVDF、石墨塊,共有5個。這也給明年的方向做了一個伏筆。
今年下半年,我們也提到了5個有關技術變革的“滲透率系列”,第一個方向是高壓永磁和扁平電機,主推扁平電機;第二個是鈉離子,由于個股較少,沒有重點推演;第三個是大圓柱;第四個是新型石墨化;第五個是磷酸錳鐵鋰。我們的研究架構會結合第二年的大的機會和條件再進行演變。
匯總一下,第一,從大資金和總體上判斷,在電動汽車這個方向上,第一,明年板塊中的大公司是否有一定級別的收益空間,這要看明年的需求會不會超預期。涉及到時間點,即保守者、樂觀者和觀望者達成一致,可能會在三個月以后,這三個月是重要的觀測和預判的時間。我們認為,這個行業會比目前多數人預期的要更強。
第二,若明年做投資選中游產業,要對環節進行挑選。因為今年三線企業都已滿產,明年在正常的工序上不會是這個狀況,所以要回到主流的公司上去,各個環節也要挑著買。
我們今年看好材料方向,如10月后的重點放在電池上,我們認為鋰電池值得長期看,因為它更有可能基業常青、壁壘高、下游多,它的要求也更全面。
另外,正負極我們也做重點推薦,因為負極總體上來看可能會相對緊張。在2022年,不管是天然還是人造,正極方面,因為在三元這個環節,鐵鋰表現很強,大家過于擔心它,在這里,很多國企會凸顯,一些以海外為主的公司,它有很強的增長確定性。鐵鋰在明年的市場終端表現還處于上行期,但可能個股的估值表觀較貴,所以我們重點后面的研究方向會是錳鐵鋰。
第三,如果明年有大的超額收益,我們需要重視技術進步和迭代,即滲透率。技術迭代帶來的滲透率不同于電動汽車的銷售滲透率,是在電動車行業里,因為技術變革影響到現有路線從而帶來細分環節的滲透率的機會。比如前文提及的扁線、錳鐵鋰、大圓柱,我們現在比較關注的是大圓柱,錳鐵鋰相關的方向。這是我們對電動車行業各環節的總體判斷。
有關光伏,我們估計,明年二三季度后,裝機量會逐漸上升,其中有一些比較好的公司,或許會有投資機會。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細致到各個條塊、方向里面去選股。儲能是彈性最大的,只不過它個股不純,最后仍要回到這些企業里面去選擇。我們建議大家關注的重點還是電動車行業。因為風電和電動設備的兩波機會,主要分布在八至九月份的那一波風電的機會,與九至十月份電力設備的機會,之后電動車的機會或許更好。而電動車行業是否有大的機會,要看需求的態勢如何,我們認為樂觀者會贏。從選擇方向上來說,除了鋰電池,正負極的核心公司都有部分推薦。另外,技術迭代的滲透率,這可能是明年能拿到超額收益的重要方向。
有關風險點,第一,如今年三線公司開工率都幾乎開滿,這并不是常態,大部分行業都是如此,工序特別緊張的時期一過,很多三線的公司仍會回復平態,我們對這類公司或許需要保持謹慎。大家對價格周期存在一些擔心,有些小品種的價格這幾年漲得較快。其實,中游的漲價不會是常態,而是階段性的,只是部分環節可能收到利潤率的影響。
主持人:好的游總,對于今年最熱門的賽道——新能源行業,中國基金報粉絲會的朋友們有問題想要請教,我們從中挑選了兩個問題,請游總解答。
第一個問題仍和新能源車有關。此前因為芯片的供應鏈端受到限制,全球電池的銷售量也受到了一定限制,目前供應鏈的瓶頸問題是否得到緩解?電動車中游的投資時點是否可能提前到來?
游家訓:提問者對我們的架構了解較為詳細,我們今年在3、4月份講了一個結論:今年9月份以前是買入的時機。做出這個時間判斷的核心依據是,今年3、4月,我們在行業調研里面已經感受到,材料的很多細分環節供應鏈“已經繃緊到了天花板”,若要獲得一定緩解,我們當時大致判斷的時間應該是6~8月份?;谝欢ǖ娜哂?,我們認為9月份是一個分水嶺,或者說是一個釋放的機會。
最后也看到,在9月,中國、美國、歐洲的銷量在單月突破了60萬臺。大家通過銷量柱狀圖可以明顯看到這個演變,這就是供應鏈的問題得到緩解。除了電池的供應鏈,另一個就是芯片,因為除了RoHS芯片,還有博世的助力轉向等,這些芯片的供應問題,在8月份之后也影響了一段時間。
有關供應鏈的緩解問題,供應鏈的供給和需求是相互影響的,任何一方產生偏差都會出問題,這兩個曲線都在變化。若說供應鏈的瓶頸,則每個時間段情況都不同。比如前文所說,3至8月,很多電池的上游很緊張,之后是芯片緊張,等到8月又是新的芯片問題。目前部分瓶頸得到緩解,但涉及到整個電動車行業,明年全球的銷量增速若超50%,又可能會出現其它環節的瓶頸,瓶頸是一個變化的問題。
另外,有關中游的時機是否提前到來。之前提到,9月份的那一撥機會確實到來了。很多公司9、10月份是創了新高,但是最近又有波動和調整。按照之前所說,我們認為3、4月份以后有可能會有一波新的機會,但是否會提前到來則不得而知。因為我們也要跟蹤高頻數據,樂觀者、悲觀者兩方相持不下的時候也要從中找答案,如果答案無法達成一致,則要看最終的結果——銷量。所以下次的投資時機,目前仍要一邊研究跟蹤,一邊看結果。
主持人:好的游總,第二個問題是和電力系統有關的。粉絲提問如下:我們了解到,在能源變革的大背景下,新型的電力系統正在快速發展,能否介紹一下新型電力系統的具體特征?這種將對現有的電網模式帶來哪些挑戰?在挑戰之下電力系統的投資強度是不是有望增強?
游家訓:這個問題也非常專業,新興電力系統有很多官方解釋,我們今年3月份給出了一個解讀:更高的電氣化和清潔能源化。
更加便捷的用電,涉及三個“無處不在”的趨勢:無處不在的用電、無處不在的清潔能源、無處不在的電力電子。我們總結為這三個方面,若要滿足未來更多的可能出現的新的用電場景,這些實際的需求布局就要跟上。同時,要滿足大量青年人的消納,即并網之后,新興電力系統的消納問題、儲能問題要解決好。關于電力電子,這個涉及的內容比較專業,整個電力系統在發展歷程里能夠稱之為大的變化的,除了清潔能源的發展之外,就是電力電子了。
我們在電網端可能僅感受到了柔性直流,它對電網的影響沒那么夸張,但從整個電力系統里去看,感受就更直接。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關光伏逆變器、風力變電器的公司,都是以電力電子為基礎的企業。風電和光伏若要并網,就需要通過一個交直流變換或者更復雜的變換的環節來并入大電網,這就需要電子電子來實現。
很多智能的用電、驅動、控制的環節,其工作回路、控制回路都是直流回路,而我國電網是50赫茲的交流電,這些環節需要將電從電網上取下,到用電廠里面去用,它需要一個橋梁——電力電子。做變頻器的運動控制、做UPS、做工業電源的這些企業,他們核心技術的第一大門類,就是電力電子技術。電力電子不會直觀地在電網端看到,但它在并網和消納這兩個環節中的體現是更為明顯的。
關于新型電力系統的特征,我們就用上文提及的三個趨勢來描述的方向去解釋。對于現有電網的挑戰,我們可以沿著這三個趨勢或者未來的趨勢來進行預演:
第一,隨著家用電器增多,整個電網的設施需要系統性加強,比如家庭的入戶電流標準,可能要在10~20年后進行系統性升級,相比原來幾十安培的電流,未來需要進行擴容;隨著電動車銷量上漲,居民小區內的充電樁太多,也需要擴容,電網的設施就需要加強。
第二,要解決大量清潔能源的并網,就要滿足對應的損失平衡問題,這是一個世紀難題。除了儲能,還有抽水蓄能,還有其它在復合端的響應或者切換的“甩負荷”操作,這是最后一招,仍需要有一個立體的解決方案來解決新能源并網的問題。
最后就是電力電子,電力電子的未來應用場景會更多、更細,像電池一樣,但由此也會帶來一些質量問題。因為電力電子變化的過程中,它會出現很多諧波,這也需要解決。
對于電力系統,其存在過多變化的方面都會有挑戰,所以投資強度總體上來看會增強。因為前文也提到,能源的大趨勢會是電氣化、電力化,用電的地方越多,設施的需求量也要相應增加?;氐诫娏υO備方向,以年為單位,向長遠處觀望,中國在電力裝備板塊的投資強度會提升,也許一兩年不會很直觀,不會有明顯的邊際變化,但長期來看,投資強度會有所提升。
主持人:非常感謝游總的分享。雙碳行動之下,綠色能源正蓬勃發展,通過游總的分析,相信大家對新能源行業的趨勢走向和產業發展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再次感謝游總的精彩解讀。
游家訓:謝謝主持人,祝中國基金報的朋友們投資愉快,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