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半年,央行今年第二次降準。
12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決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后,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4%。
據悉,本次降準為全面降準,共計將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準的目的是加強跨周期調節,優化金融機構的資金結構,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更好支持實體經濟。一是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二是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降準資金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準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促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降準為何如此之快?后續是否會繼續降息、降準?資本市場將如何反應?來看八大券商火速出爐的最新解讀。
中信證券:關注后續對于科技創新的支持政策
中信證券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雖有恢復但是還沒達到潛在增速,尤其是中小企業仍面臨一定困難,前段時間的信用風險事件也導致地產投資出現下滑。降準釋放的部分資金將用于對沖MLF,預計12月15日到期的MLF或將續作5000-7000億,縮量2500-4500億。市場流動性有望邊際寬松,但幅度或將弱于7月降準。未來,預計貨幣政策將靈活適度,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中信證券表示,降準的背景在于,落實李克強總理“適時降準”要求,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尤其是地產投資等領域,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本次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1.2萬億長期資金,部分用于對沖12月到期的MLF,市場流動性有望邊際寬松,但幅度弱于7月降準。
本次降準將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關注后續對于科技創新的支持政策。貨幣政策的結構性支持方向更加值得關注,如人民銀行在降準公告中提到“支持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其中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已經有支小再貸款和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已有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清潔煤炭再貸款,關注未來可能出臺的支持科技創新政策。
貨幣政策將靈活適度,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12月6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對于貨幣政策的表述和此前相比略有不同:2020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1年7月的政治局會議對于貨幣政策的表述均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而本次政治局會議的表述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胺€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這一措辭與2019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致,當時將經濟面臨的困難總結為“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未來的貨幣政策方向或可參考2019年底。
招商證券:降準有利于提高市場風險偏好
招商證券認為,降準的考慮主要在于置換到期MLF、降低金融機構成本和通過釋放流動性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就降準的影響而言,此次降準不僅凈投放了流動性,同時可以發揮調結構和降成本的作用,并且降準有利于提高貨幣乘數。
對于股票市場來說,降準標志著寬貨幣的落地,歲末年初流動性驅動板塊有望受益。歷史數據顯示,降準之后股票市場漲跌參半,上漲占比略高,這也意味著降準對股市整體表現的短期影響不明確。不過降準落地有利于改善市場對于政策轉暖以及寬信用的預期,對于提高整個市場的風險偏好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國泰君安:降準曲不終,降息意不散
降準為何如此之快?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董琦認為,此次降準為總理提及“適時降準”之后3日公告,其中包括兩日非工作日。眼前的降準是防風險與穩增長再平衡的體現,防風險含義更多。
12月份流動性壓力主要來自于MLF高達9500億元的全年次高到期量,財政發債與支出相抵后對流動性反而是補充,降準釋放1.2萬億,可以有效起到補充。往后看,歷史上年底提及降準以及隨后的降準落地均發生在元旦假期前后,同樣意味著此次降準主要目的并不是針對跨年的資金壓力。
降準直接影響幾何?此次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將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有助于降低銀行資金成本約160億元,即 1.2萬億元的流動性釋放,乘以 MLF 利率與法準利率的利差(2.95%-1.62%),即 12000*1.33%=159.6億元。若進一步考慮到后續MLF到期縮量續作,則后續凈投放的流動性約在6000億元。與歷次相比規模屬于中等水平。
降準之后,可能還有降準。國泰君安認為,出于穩增長的進一步提升,后續還會有降準可能。但由于通脹和社融運行狀態,可能連續降準力度會不及2018、2019年。
一是明年上半年穩增長壓力加大,而通脹壓力相對較小,聯儲尚未至加息,貨幣政策存在邊際寬松的窗口期。
二是跨年資金面壓力不小,需要再次降準進行對沖。
三是需要引導2022年結構性“寬信用”的開啟。2022年開年的“信貸開門紅”不及預期,進而影響整個2022年的信用啟動不能夠順利實現都觸發了“再次降準”的可能。
四是在諸如疫情、金融危機以及股災等“黑天鵝”事件發生時,央行也常開啟連續降準,比如2008年和2020年。但是由于未來通脹環境和社融演繹與先前“連續降準”存在較大差異,貨幣端未來可能比預期稍寬,但是全面“寬貨幣”以及連續開展降準仍是存在制約的。
降準之后,后續降息可期。一方面需額外關注12月以及后續LPR調降的可能,7月及此次降準累計降低的資金成本已達LPR最小的調整步長。另一方面,若增長壓力或信用風險催化升溫,政策利率調降的可能窗口集中在明年上半年。
降準之后,市場將何去何從?從歷史復盤看,降準之后,股債均有支撐。而連續降準的情形中,股債向好的時間會更長,其中權益市場中的基建和地產板塊對降準較為敏感。對債券而言,疊加降息可能性,當前利好窗口仍在,但明年隨著寬信用的不斷發酵,基本面觸底跡象疊加CPI上行,利率可能會重回震蕩狀態。
粵開證券:降準后一周勝率最高,關注四條主線
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認為,本次降準與年中7月的降準高度相似,本次降準主要是用于置換到期的部分中期借貸便利MLF,還有一部分被金融機構用于補充長期資金,以期能更好滿足市場主體需求。
7月降準0.5個百分點主要用于置換7月15日到期的4000億MLF,而本次降準也是0.5個百分點,12月15日有9500億的天量MLF到期。預計本次降準多是出于平抑年末資金面供需緊張的考量,本次降準后將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
通過回溯歷史來看,降準后一周勝率最高。降準之后次日市場表現漲跌各半,但創業板的漲幅要明顯優于滬指,在降準之后的一周市場整體表現有所提升,勝率升至63%;在降準后的一個月勝率明顯下跌,市場有所回調,此時創業板的跌幅亦相較于主板更大,表現出較大波動。

配置方面,粵開證券建議關注四條主線:
1)大金融板塊。對銀行板塊來說,降準后有助于銀行負債成本的緩釋,對業績形成支撐,關注資產質量高的低估值核心個股。對券商板塊來說,有望受益于降準帶來的A股跨年行情,建議關注龍頭強者恒強與特色化精品券商。
2)預期政策底的地產板塊的修復行情。根據政治局會議對地產行業定調來看,未來要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房地產特別是保障房相關板塊有望迎來結構性政策寬松,建議關注相關板塊投資機會。
3)高景氣高成長板塊的配置機會。在寬松的流動性環境下,分子端能夠高速增長的高景氣成長股表現更為出色,受益于長期政策支持+景氣高位+流動性邊際寬松,建議繼續關注高端制造方向的投資機會。
4)大消費板塊。隨著消費板塊提價潮開啟,后市定價權強、具有品牌優勢的企業有望率先受益,龍頭公司成本端壓力逐步得到緩解后,中長期有望享受原材料價格回落+盈利彈性修復的紅利,2022年,消費品龍頭公司有望迎來估值與盈利的戴維斯雙擊。
廣發證券:本次降準乃預期的快速兌現
廣發證券認為,市場對降準已有一定預期,本次算是預期的快速兌現。從宏觀增長環境看,降準的背景是經濟放緩壓力的進一步顯性化。一方面,地產領域信用風險對財政、金融系統和就業的負向影響仍在傳遞;另一方面,海外制造業庫存位置偏高疊加寬松政策的退出,明年國內出口存在減速風險。
從流動性環境看,降準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一則12月MLF到期規模有9500億元;二則今年跨季跨月時資金利率的波動性較大,央行在年前降準,可幫助金融機構跨年,降低貨幣市場利率的波動性;三則降準可助推銀行在明年一季度實現信貸開門紅,央行前期曾指出“保持信貸平穩增長仍需努力”;四則銀行凈息差目前已降至2010年以來的歷史次低值,進一步降低實體融資成本(貸款利率)需要為銀行降低負債成本,而降準釋放出來的流動性要比結構性工具更為便宜且具有帶動同業負債成本脈沖式下行的作用,對銀行降負債成本更有幫助。
為何選擇全面降準而非定向降準?可能是考慮到:(1)大型商業銀行目前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已經不低于中小銀行;(2)經過“三檔并兩優”的準備金框架完善過程,中小型商業銀行的法準率已經與大型商業銀行拉開差距,處于較低位置。
廣發證券認為,需理性看待降準對信用環境的意義。央行降準的意義在于給銀行補充中長期流動性放松流動性約束,以及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放松利率約束,因此降準對信用環境改善無疑是有作用的;但最終是否會成功推動信用環境改善,還需要看銀行資本約束情況、金融政策彈性、財政產業政策等因素。此外,降準后進一步降息調低MLF利率的概率目前看仍偏低;但可適度關注兩次降準后銀行節省了較多負債成本,是否會帶來LPR報價的下調,但這一點亦存在不確定性。
對資產價格而言,此次降準的影響可能會略弱于7月份。對債券而言,在偏價格型調控框架下,政策利率不調整,降準可能很難帶來狹義流動性實質性的變化,利率下行的空間依然被限制;對股票而言,則更需要關注降準后信用環境的變化。
浙商證券:降準后需關注“四箭齊發”寬信用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孫歐認為,此次央行降準驗證其12月央行降準置換部分到期MLF、全面降準的判斷。
浙商證券表示,2022年一季度需要高度關注寬信用穩增長。本次降準意味著穩增長為當前貨幣政策首要目標,疊加財政政策于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地產相關政策逐步糾偏,以及新能源+邏輯下制造業投資及碳減排領域的資金需求大增。繼續提示2022年一季度重點關注寬信用,即“四箭齊發”寬信用:制造業貸款、減碳貸款、基建貸款、按揭貸款,預測2022年一季度社融當季新增規??蛇_11.3萬億,達歷史社融季度增量峰值,超2020年同期水平。
市場之前已有預期,對股債影響總體不大。仍堅持看年底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有望下探至2.8%左右,但在寬信用預期下,其進一步下行空間或較為有限,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降至2.8%后可能反彈,進入反轉向上過程。對于后續降息與否,仍需關注近期DR007水平。央行對政策利率的調整往往是先動量、后動價,因此若隨著央行主動供給貨幣的增多,DR007表現出持續明顯低于7天逆回購利率,則央行存在降息的空間進行“隨行就市”。
華安證券:成長主線支撐增強,基建、金融、地產短期邏輯強化
華安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鄭小霞認為,降準落地對跨年行情起到了強化加持的效果,建議積極參與和把握跨年行情。
降準基本確認明年一季度前流動性層面可以給予較強支撐,此外12月增長會呈現弱企穩格局,因此對跨年行情可以有更高的期待。一方面降準有助于宏觀流動性維持合理充裕的環境,這將成為跨年行情重要的支撐和基礎;另一方面除了2021年專項債后置服務于跨周期外,降準表明額外的跨周期政策開始落地,2022年財政政策的前置、一季度貨幣政策的相對寬松、地產融資端的調整等更多的跨周期調節政策有望陸續出臺,從而提振市場風險偏好。
成長主線支撐增強,基建、金融、地產短期邏輯強化。降準預示流動性寬松有余,對成長主線進一步拔估值形成有力支撐,后續或許需要看到利率水平的相對走低。降準在短期內對金融地產行情起到明顯催化的效果。
跨年行情配置機會上關注三個方向:一是正在迎來第三階段拔估值行情的成長主線,關注新能源車產業鏈、新能源、風電、儲能、光伏、氫能以及半導體;二是景氣改善有望延續補漲的消費板塊,關注汽車、農林牧漁;三是受益于穩增長的基建、金融,調控政策邊際變化的地產等;主題關注軍工、數字貨幣等機會。
紅塔證券:降低市場對房地產大規模違約的擔憂
紅塔證券分析師李奇霖、孫永樂認為,結合近幾天發生的事情以及政策的表態,這一輪降準可能有兩方面的考量。
第一,如政策所說,此次降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應對經濟下行壓力。
這一點和7月的降準有點類似。但是現在和7月很大的不同點在于,現在PPI下行的趨勢相對還是比較明確的,如果僅僅是來自成本端的壓力,央行可能不會降準。我們認為現在降準,更大的可能是因為經濟下行的壓力更大了。原先支撐中國經濟的房地產、出口等對經濟的支撐力度都在減弱。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成本端的壓力,小微企業還面臨著需求回落的壓力,所以政策發力的訴求提高。
2020年-2021年,國內經濟的主要支撐項就是出口和房地產。出口方面,考慮到海外疫情再度爆發、美國等后續有補庫存的動力等,中國出口短期是有望維持韌性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因為美國通脹壓力比較大,美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已經進入了加速退出的時期。在這樣的情況下,后續出口對經濟的支撐可能有所減弱。
更大的壓力來自于房地產,受此前監管政策的影響,房地產投資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就已經進入了下行區間,對經濟增速也從支撐項變成了拖累項。
雖然政策底已經出現,但是從政策底到行業底存在一定的時滯。特別是這一輪政策的邊際放松還是很謹慎的,在房地產長效機制下,我們很難看到傳統的來自需求端的刺激。目前對需求端的政策也主要是著眼于剛需用戶的信貸。
而要想看到房地產行業出現整體企穩,很重要的一點還是在于要看到銷售端的企穩。從目前房地產的銷售行情來看,房地產銷售端依舊還沒有明顯回暖。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到,一二三線城市之間的房地產銷售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李奇霖、孫永樂還提到,在房地產投資下行之后,政策是想讓新基建和綠色制造業補上這一塊缺口的。所以能夠看到近期政策關于基建方面的表述明顯增加,比如此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表示一來要加快現有額度發行,力爭在明年初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二來可能會提前下達一部分專項債額度。
另外,新基建會成為后續基建發力的主要方向。制造業方面的話,2022年高技術制造業、綠色環保相關的制造業會成為政策發力的重點。而無論是專項債提前發行,發力新基建還是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其實都離不開寬貨幣的支持。
第二,降準也有可能是政策提前為房地產違約可能引發的流動性波動留出空間。
在總理提出降準的時候,國內出現了另外一件大事。當晚,恒大表示可能無法對一筆境外債券履行擔保責任,出現實質性違約。
需要認識到的一點是,恒大的實質性違約也只是房地產市場里的一個縮影。畢竟在這么多房企里,恒大并不是最差的那一個。
在過去的幾年里,大部分房企都會采用高杠桿、高周轉的運行模式來擴大規模,增厚收益。但是這種運行模式對資金鏈的穩定性特別是銷售回款的依賴度是很高的。
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因為監管收緊了房企的融資政策,房企的資金面開始迅速惡化,償債能力大幅下滑。償債能力大幅下滑后,房企自然就面臨著違約的壓力。而房地產銷售短期內可能還未見底,相應的房地產行業的調整還在繼續,房企的違約現象后續可能還會繼續。
總的來說,央行此次降準一方面是提前做一個預防,穩住市場預期,降低市場對房地產大規模違約的擔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降準置換MLF來降低銀行負債端的成本,并引導金融機構運用降準資金加大對小微企業等的支持力度,考慮到12月有9500億元的MLF到期,預期到時候MLF會明顯縮量續作。
分析解讀
全面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 一圖看懂歷次降準如何影響A股?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