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新冠疫情沖擊,去年以來歐美各國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刺激措施自救。但在超寬松政策環境下,另一道警報已經拉響:全球通脹正卷土重來!
近期,美國、歐元區、英國相繼公布8月份物價數據顯示,歐美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仍在高位運行。分析人士提醒,這將對全球經濟長期復蘇產生重要影響。
長短期因素共同推升通脹
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美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3%,已連續4個月同比增長超過5%;歐元區CPI同比上漲3.0%,英國CPI同比上漲3.2%,均刷新多年新高。與CPI相比,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上漲更加明顯,8月份,美國和英國PPI同比漲幅分別為8.3%和11.0%;7月份,歐元區PPI同比漲幅更高達12.1%。
瑞士再保險首席經濟學家安仁禮分析,更高通脹率既是政策選擇,也是各政府采取擴張和激進財政貨幣政策以應對疫情沖擊的結果。政府重新制定財政規則,向家庭和企業提供規??涨暗闹苯愚D移支付以應對疫情沖擊,同時采取寬松貨幣政策,提供有史以來最低信貸門檻;央行亦表示,只要滿足經濟恢復增長需要,將容忍由此產生的通脹壓力。
在短期的政策強刺激下,需求應聲而漲,進而推升消費品和大宗商品價格水平。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美聯儲通過“降息+無限量資產購買”方式,向金融市場大規模注入流動性,并為家庭、企業及地方政府提供2.3萬億美元的紓困貸款,資產價格和通脹水平屢創新高。
而從更長期看,供需錯配也加大了結構性通脹壓力。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呂昊旻、鄒子昂分析稱,在需求側,發達經濟體寬松貨幣政策疊加財政刺激,推高了最終消費品價格,通脹壓力從下游向上傳導,PPI和CPI同步走高。
在供給端,疫情沖擊下全球經濟供應能力下降,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甚至斷裂,進一步擴大的供需缺口加劇了價格上升壓力。例如,從CPI分項看,原材料和芯片短缺等供應鏈瓶頸疊加勞動力不足,是推高美國CPI的主因。
通脹警報短期或難解除
對于當前通脹走勢,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高層近期在公開場合口徑一致:“暫時的”。
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杰克遜霍爾經濟政策論壇上說,雖然截至7月份的12個月內,美國總體通脹率和個人消費支出通脹率分別達到了4.2%和3.6%,但當前通脹的高企仍然是短期暫時現象。他提到,當前通脹高企由個別部門價格短期上升所致,伴隨未來相關產業短缺狀態緩解,價格也將逐步下降。
但在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看來,該理由缺乏充分且實證的支持。歐美國家疫情暴發,使得供給瓶頸加劇了生產端商品及服務價格水平的快速抬升。而當歐美國家疫情得到控制后,主要商品和服務價格并未順利實現同步回落。相反,旺盛需求端會開始支持商品及服務價格繼續保持在高位。
程實表示,從當前狀況看,何時疫情能夠完全得到控制仍具不確定性,很難斷定高企的商品或服務價格一定能夠隨著供給產能恢復,短期內實現充分調整并快速回落。
呂昊旻、鄒子昂亦判斷,在供給收縮背景下,全球經濟將面臨長期通脹壓力。新冠疫情沖擊本質上是供給沖擊,德爾塔病毒沖擊進一步降低供給效率,加劇全球原材料和商品短缺,供給側通脹壓力將持續。例如,美聯儲9月最新發布的褐皮書顯示,美國仍面臨勞動力、原材料、供應鏈短缺等供給約束,相比8月情況進一步加劇。
德意志銀行此前也曾警告忽略通脹將引發危機。該機構稱,通貨膨脹看起來是個短期問題,但實際可能持續存在并在數年后引發危機。德銀甚至預測,當前激進的刺激政策和經濟基本面變化,將使通脹在美聯儲做好應對準備之前來臨。
歐美高通脹連鎖效應幾何?
全球通貨膨脹持續高位運行,將推進發達經濟體未來貨幣政策轉向進程。這會帶來哪些連鎖反應?
呂昊旻、鄒子昂表示,融資環境收緊將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主要央行跟隨縮減貨幣刺激,帶動金融條件收緊,融資環境惡化。中小企業、低評級企業再融資成本增加,信用違約與破產風險加大,進而抑制投資與經濟增長。財政赤字融資將面臨較大壓力,擴張性財政政策也將受到掣肘。
“俗話說水漲船高之時終有水落石出之日”,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近期亦在公開場合發出警告,隨著主要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出現轉向預期,部分國家面臨資本外流、貨幣貶值、通脹加劇等多重壓力,金融脆弱性上升。
“當前形勢下世界各國應加強協調合作,共同維護國際市場穩定,推動全球經濟健康可持續地復蘇?!敝芰帘硎?,中國將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堅決不搞大水漫灌,著力疏通貨幣信貸傳導機制,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貨幣信貸增速保持合理水平。
(文章來源:國是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