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債市情緒呈現出邊際悲觀的轉向。那么,近期債市情緒偏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后期是否會持續呢?
國債期貨自9月初以來連續數天陰跌,10年期國債期貨累計跌幅近1元;同期現券收益率也出現上行。
債市情緒轉變的背后有哪些邏輯?近期債市情緒偏弱的邏輯可總結為以下幾點:(一)資金面方面,資金利率中樞穩中不降。8月份以來,市場對資金面持續向寬的預期有所收斂,資金利率圍繞政策利率上下波動,未見進一步下滑。同業存單利率同步出現明顯上行。(二)政策面上,短期內降準降息預期落空。經濟基本面偏弱,但出口數據意外強勁,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市場前期對于經濟整體偏弱的擔憂。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今后幾個月流動性供求將保持基本平衡,不會出現大的缺口和大的波動。這讓市場對短時間內降準降息的預期降溫。(三)市場交易邏輯上,多頭轉向偏空頭。9月以來,市場情緒偏弱,對MLF(中期借貸便利)續作和經濟數據的展望無論高低都會向利空解讀。在這種偏空情緒的影響下,市場的交易邏輯由多轉空。(四)機構行為方面看,隨著四季度臨近,當下機構更著眼于為明年的業績提前布局,多數參與者更希望債券收益率出現一定回調。
對于后續債市走勢的把握,我們認為,還是要抓住跨周期框架下影響利率走勢的主線?;久娣矫?,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指向當前債券利率上行空間有限。政策面方面,下階段更加依賴貨幣政策。一方面要抓住去杠桿的窗口期,另一方面要支持下游中小微企業降低融資成本,短期內對貨幣政策依賴會更高。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國務院吹風會上強調“貨幣政策的空間是比較大的”。因此,我們認為財政政策在跨周期調節下發力的空間和程度可能有限,在基建類財政支出占比下降、專項債基建類項目規模減少的情況下,今年基建可能更多表現為托而不舉。機構交易方面,收益率調整可能是配置盤進入的好時機,畢竟基本面和政策面從目前來看并不支持利率有更大的上行空間。
(文章來源:中新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