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滬深股市總計成交近1.35萬億元,這也是自今年7月21日以來,滬深股市連續43個交易日成交額突破萬億大關。歷史上,連續多個交易日成交突破萬億的現象并不多見,實際上也只在2015年3月17日至5月6日,以及2015年5月8日至7月8日出現過。此次滬深股市再現連續多日成交額突破萬億的現象,也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
有投資者認為,股市成交額連續多日突破萬億大關,是場外資金加速入市的表現,相對于今年7月以前滬深股市低迷的成交量,至少說明市場交投活躍,是牛市到來的信號。但是,從股市表現上看,在市場連續出現萬億成交額期間,指數并沒有出現大幅度上漲,并且市場中也沒有形成能持續性上漲、可引領市場走向的板塊。因此,股市成交連續破萬億元,并不能與牛市的到來畫等號。
自7月以來滬深股市成交連續破萬億,可能有多種原因。比如,公募基金調整倉位。由于公募基金等機構手握巨額資金,其調整倉位必然會帶來市場成交量的增加。再比如,兩融業務對成交量放大的貢獻也不可忽視。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9日,兩融余額已飆升至1.91萬億元,創出自2015年以來的新高。投資者融資買入股票、賣出股票償還融資等交易行為的增加,助推了滬深股市成交額的放大。
此外,高頻量化交易同樣也會提升整個市場的交易量。據統計,截至2021年6月末,在證券類私募中,量化產品規模接近萬億元,占比約為兩成;在公募基金方面,截至今年8月,公募量化基金累計發行2355.78億份。量化基金規模的快速擴張,為其增加市場成交量奠定了基礎。據測算,量化交易占市場成交額的比例可能不低于20%。
但在量化基金產品中,某些基金的高頻量化交易需引起重視。事實上,對于高頻交易,投資者應該不會陌生。2015年下半年股市出現異常波動期間,曾出現過伊世頓公司操縱期貨市場案。該案的最大特點即高頻交易。調查表明,伊世頓公司由境外人員遠程操控電腦交易軟件,以每秒33次的超高速度,通過網絡頻繁進行股指期貨交易,在短短25個交易日內,就從期指市場中竊取了3.89億元的巨額利益。
高頻量化交易作為一種交易手段,其本身沒有好壞之別,但若被不當運用,則會擾亂市場正常的交易秩序,損害其他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也有違市場的公平原則。
同時,若把高頻量化交易作為超短線投機手段,那與“薅市場羊毛”無異,不僅與監管部門倡導的價值投資、理性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不符,而且容易引發市場波動,放大市場的投資風險。一旦放任高頻量化交易規模過大,造成交易方向趨同,無疑會對市場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對高頻量化交易進行合理的限制,并且通過制定相關的規則加強監管。
(作者為市場分析人士)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